三丽鸥儿童水杯,三丽鸥家族陶瓷杯
然曰: 耳目鼻口形态,各有接而不相能也,夫是之谓天官。
又宗密《原人论》,斥迷执,谓道法自然,万物皆是自然生化,则石应生草,草或生人。盖循独化之言,则不仅无所谓造化者,亦不复有一物之化而为他物。
又《知北游》曰: 道不当名。《庚桑》篇明谓出乎无有,故曰以无为门。吾之化也,非物之所化,则化自化耳。又弼注屡言自然之道,则又若于人道地道天道之外,又别有一自然之道兼贯而总包之矣。进入 钱穆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庄子 老子 郭象 。
至道且无,然后见万物之自然也。故在庄书,则万物尽属有,而万物之外之先,尚若有一所谓无与道者为之主,而郭象则谓天地间只此一有,只此万形万有,于此万形万有之外之先,不再有所谓至道与无之存在。体尽于解之名,无有幽隐,故不曰义。
此思想衍进,有转后而转精微之一例也。此为体用两字连用成一概念之至显然者。又一则为其首先提出体用对立之概念,此为本篇之所欲论王弼以自然为无称之言,穷极之辞。
物之自然,既非道使之然,故曰至道无功。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,注: 言任自然之气,致至柔之和,能若婴儿之无所欲。
如惟无身,无私乎自然,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。自得耳,道不能使之得也。故《庄子》外杂篇常爱言无,而郭象则否。由此形生彼形,即非独化,即非自生。
) 此处提出独化二字以释自然,自然即独化也。盖谓此物化为彼物,彼物又化为另一物,所谓万化而未始有极也。老子主抱一,亦不言抱无。故曰虽以形相生,亦皆自然。
是以有之为物,虽千变万化,而不得一为无也。物守自然,则神无所加。
在此天地间,则可谓无独不化,亦无化不独。此谓万物之自化即道,见于万物自化之外,不复有道之存在也。
(一) 道家尚自然,此义尽人知之。请再条举而申论之如次。在郭象则物外无道,人外无天,天即人之所不为而自然之义。故郭象又曰: 无为者,非拱默之谓也。) 此又明违有生于无之说。……然各用其性,而天机玄发,则古今上下无为,谁有为也。
谁又先阴阳者乎?吾以自然为先之,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。郭象曰: 还用物,故我不匮,此明道之瞻物,在于不瞻,不瞻而物自得,故曰此其道与。
庄书又曰:无有一无有,而郭象释之曰: 一无有则遂无矣,则有自欻然生矣。郭象又曰: 为出于不为,故以不为为主。
此自尔独化各足无待者,由其内而言之则曰性。由此观之,万物固以自然,圣人又何事焉?(以上皆见《原道》)又曰:舟浮于水,车转于陆,此势之自然也。
(《山木》,仲尼曰,有人,天也,有天,亦天也,注。又言物化,则物与物犹若有彼我之分,如庄周之化胡蝶,胡蝶之化庄周是也。而万有万物之间,则互有其崖畔际限焉。) 又曰: 天地者,万物之总名也。
此从其说之影响于人文界者言。盖理者,自存于物之内,非别存于物之外也。
转多转远其根,转少转得其本。故郭象又曰: 物各自然,不知所以然而然,则形虽弥异,其然弥同也。
) 自郭象言之,则万物率性而动,当理而为,皆即各足自得,皆即自然无为,而实则一切皆有为矣。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则不然,注: 与天地合德,乃能包之如天之道。
然万物既各自自然,则何必又往资于道?道既无功,亦何可资?故曰是曲护之而明背之也。言至道之无功,无功乃是称道也。郭象之旨,则复与裴頠不同。庄书《天道》篇原谊,在上者当无为,在下者当有为,今郭象又易其说,谓各司其任,各当其能,即有为,即无为,于是无为非真无为,乃率性当理无背自然,而各有所自得之谓无为矣。
然则天地之间,其复何有乎?曰:惟此性,惟此理,惟此不已之生生化化,互不相待而各足圆成。故自然率性而循理,斯可无为矣。
天地之间,一切皆独尔自化。向秀之言曰:明夫不生不化者,然后能为生化之本。
(《天道》,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一节,注。物之与物,其相互间,虽各有其崖畔际限,而实同本于至道与至无之一体,此所谓际之不际者也。
最新留言